韩愈的《山石》是一首唐代山水诗的杰作,以游记形式描绘了作者在洛阳惠林寺的经历。诗中通过黄昏入寺、夜宿僧舍、清晨离寺的场景转换,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壮丽与内心的自由向往。韩愈作为"唐宋八大家"之首,以质朴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,开创了纪游体的新格局,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诗的永恒魅力股票黑马推荐,感受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解脱束缚的渴望。
01全文
山石荦确行径微,黄昏到寺蝙蝠飞。
升堂坐阶新雨足,芭蕉叶大栀子肥。
僧言古壁佛画好,以火来照所见稀。
铺床拂席置羹饭,疏粝亦足饱我饥。
夜深静卧百虫绝,清月出岭光入扉。
天明独去无道路,出入高下穷烟霏。
山红涧碧纷烂漫,时见松枥皆十围。
展开剩余79%当流赤足踏涧石,水声激激风吹衣。
人生如此自可乐,岂必局束为人鞿?
嗟哉吾党二三子,安得至老不更归!
02作者介绍
韩愈(768-824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州)人,唐代文学家、思想家,"古文运动"领袖,"唐宋八大家"之首。贞元十七年(801年),韩愈游洛阳惠林寺时作此诗。该诗以游记形式展现山寺风光,语言质朴自然,开宋代山水游记之先声。
03字词解释
荦确(luò què):山石险峻不平
栀子:常绿灌木,夏季开花
疏粝(lì):粗糙的饭食
枥(lì):同"栎",落叶乔木
鞿(jī):马缰绳,喻束缚
吾党二三子:指志同道合的朋友
04全文赏析
1. 结构特点
黄昏到寺(1-4句):描写入寺所见
夜宿古寺(5-8句):记述僧舍生活
清晨离寺(9-12句):刻画山间晨景
抒怀言志(末4句):表达归隐之愿
2. 艺术特色
以文为诗: 采用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(时间+空间)
白描写生: "芭蕉叶大栀子肥"的植物特写
视听交融: "水声激激"与"清月出岭"的感官组合
对比手法: 寺内静谧与山间烂漫的意境反差
3. 思想内涵
自然之乐: 通过山行体验肯定自然审美的价值
精神自由: "岂必局束为人鞿"的反诘体现挣脱束缚的渴望
隐逸情怀: 结尾呼应陶渊明"归去来"主题
4. 名句赏析
"黄昏到寺蝙蝠飞": 以动态小景烘托古寺幽深
"清月出岭光入扉": 月光拟人化描写极具穿透力
"当流赤足踏涧石": 展现天人合一的畅快体验
5.文学史地位
唐诗纪游体开创: 首开"以单篇记游"的七古新体
韩诗风格典范: 体现"艰险出奇崛"的语言特色
影响后世深远: 苏轼"荦确何人似退之"直接致敬
05写在最后
《山石》以平实笔触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,通过精准细节如蝙蝠、芭蕉和月光,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漫游。韩愈巧妙融合散文叙述、绘画技法和哲学思考,在二十句中展现了寺内静谧与山间烂漫的张力,既是对王维"诗中有画"传统的超越,又为宋代山水文学铺路。这首诗的核心在于其对自由的歌颂,提醒人们从束缚中解脱。
作为韩诗风格的典范,《山石》不仅传递隐逸情怀,更凸显自然之乐的永恒魅力。其现代性体现在场景切换的流畅和感官描写的丰富,让读者在千年后仍能共鸣。最终,这首诗是韩愈对人生真谛的探索,鼓励我们效仿"赤足踏涧石"的畅快,在自然中寻得内心的安宁与快乐,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瑰宝。
END股票黑马推荐
发布于:湖北省- 上一篇:配资炒股中心 首衡集团:从“菜篮子”到全产业链,乡村振兴的首衡实践
- 下一篇:没有了